在第六届黄河两岸清香酒高峰论坛暨白水杜康2025年合作商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白水杜康披露,截至2025年6月20日,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67.3%,终端网点突破5万家,大商及优商数量达51家,品鉴会举办场次达4600场。表面上看,白水杜康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上升期,然而深入探究其发展历程,会发现这家老牌酒企在复兴之路上布满荆棘,尤其是在贴牌、历史遗留问题与商标纠纷的阴霾下,其在大清香品类上的奋力突围之路,潜藏着隐忧。
01 举旗清香的战略重构
一、押注清香品类赛道
近年来,随着清香型白酒市场的逐渐升温,白水杜康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机遇,果断决定在大清香品类上持续发力,试图搭乘清香复兴的快车实现品牌的二次腾飞。白水杜康构建了传统清香、清雅香、老清香三大清香品类产品矩阵,试图通过丰富的产品矩阵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于清香型白酒的多样化需求。其中,重点打造的“十三朝老清香酒海陈藏”系列,以“国槐木酒海陈藏”为独特的差异化价值,强调产品的高品质和独特风味。在市场推广方面,白水杜康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类品鉴会、投放广告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白水杜康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优化市场布局,努力提升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在未来,随着清香型白酒市场的不断扩大,白水杜康有望凭借其在大清香品类上的先发优势,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二、品牌重塑的持续探索
为了摆脱低端形象的束缚,白水杜康积极尝试整合品牌资源。一方面,白水杜康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希望能够以高品质的产品和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中高端消费者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举办“黄河两岸清香酒高峰论坛”、讲品质故事、加大媒体资源投放等形式,以期实现品牌的向上突破。然而,品牌形象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由于长期低端形象的深入人心,消费者认知固化,对白水杜康推出的中高端产品存在天然的认知障碍。尽管白水杜康在产品与品牌传播上投入巨大,但市场反响未达预期。在激烈的白酒市场竞争中,众多中高端白酒品牌早已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稳固地位,白水杜康的中高端品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尚未能有效扭转整体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实现品牌向上突破仍任重道远。
三、优商战略的实施
面对贴牌时代遗留的渠道混乱问题,白水杜康痛定思痛,近两年开始采取一系列果断的行动,力求扭转不利局面。其中,2025年继续推行的“优商战略”成为了白水杜康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该战略旨在通过精简合作商和削减产品条码,优化经销商队伍和产品结构,提高市场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白水杜康计划精简50%的合作商,削减70%的产品条码,淘汰那些不符合品牌发展战略、销售业绩不佳或存在违规行为的合作商和产品。通过这一举措,白水杜康希望能够集中资源,扶持优质合作商,打造更加稳定、高效的销售渠道。同时,白水杜康还加大了对制假售假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加强市场监管、与执法部门合作等方式,坚决维护品牌的合法权益与市场秩序,为品牌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规范产品体系
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白水杜康发布了《关于取缔收回产品条码的通告》,对市场上存在的低价倾销、投诉频发、条码使用不规范及制售假冒产品等违规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根据通告内容,白水杜康一次性取缔了30组问题产品条码,并终止了与相关合作商的合作。这一行动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白水杜康坚决整治市场乱象、维护品牌形象的决心。通过规范产品体系的行动,不仅向市场传递了品牌对于产品质量与市场秩序严格把控的信号,也增强了消费者、经销商对品牌的信心。在未来的发展中,持续规范产品体系,将为白水杜康品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品牌在市场竞争中以良好的形象与品质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赖。
02 “贴牌”顽疾与“商标”困局
一、贴牌扩张的双刃剑效应
贴牌模式助力的规模狂奔
2002年,白水杜康完成改制,在掌舵人张红军的引领下,踏上了一段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发展征程。彼时,白酒行业正值黄金十年,市场需求旺盛,为众多酒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白水杜康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果断采用贴牌模式,开启了全国扩张的战略布局。在这一模式下,白水杜康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与合作方开展合作。其一,由白水杜康负责产品的灌装环节,合作方则负责产品的市场推广与销售;其二,合作方取得“白水杜康”商标授权后,自行组织生产并销售产品。这种灵活的合作模式,使得白水杜康能够迅速整合各方资源,在短时间内扩大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凭借着这一策略,白水杜康的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业绩一路攀升,巅峰时期规模曾逼近10亿元,在白酒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市场乱象的集中爆发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贴牌模式在为白水杜康带来短期繁荣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由于贴牌企业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实现有效的统一管理,导致市场上白水杜康品牌产品鱼龙混杂。众多贴牌产品在品质把控上缺乏严格标准,使得产品质量下滑严重,消费者对白水杜康品牌的信任度受到极大冲击。部分贴牌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甚至不惜以次充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进一步破坏了白水杜康的品牌形象。更为严重的是,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名称繁杂、价格偏低的产品,这些低价产品充斥市场,不仅让消费者在面对白水杜康产品时陷入困惑和迷茫,也让白水杜康陷入了低端化的泥沼,难以自拔。此外,由于监管不力,市场上还出现了许多假酒,这些假酒打着白水杜康的旗号,进一步侵蚀着品牌的市场份额和声誉,使得白水杜康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2019年,根据新京报的报道,将白水杜康贴牌模式下的市场乱象彻底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下。报道指出,白水杜康公司曾向山东、安徽、四川、北京等多地厂商“出租”白水杜康商标,品牌授权使用年费在24万元至100万元不等。在这些贴牌企业中,多家企业涉及商标、专利侵权案以及食品安全问题。这一系列负面事件的曝光,使得白水杜康的品牌形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市场口碑急剧下降,销售业绩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曾经凭借贴牌模式迅速崛起的白水杜康,此刻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如何摆脱贴牌模式带来的困境,重塑品牌形象,成为了摆在白水杜康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品牌低端化的尴尬处境
长期以来,受贴牌模式的影响,白水杜康在消费者心中逐渐形成了低端品牌的形象。尽管白水杜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其品牌价值却因市场上大量低价、低质产品的存在而被严重低估。在白酒市场中,消费者往往会根据品牌形象来判断产品的品质和价值。消费者在面对众多白酒品牌选择时,往往会因白水杜康的低端印象,将其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这极大地限制了白水杜康的市场份额增长空间与品牌发展潜力。品牌低端化不仅影响了产品的销售价格与利润空间,还阻碍了企业向中高端市场迈进的步伐,成为白水杜康品牌复兴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二、未解的商标困局
陕西杜康酒业集团与洛阳杜康控股之间的商标纠纷,犹如一场漫长而复杂的马拉松,严重阻碍了白水杜康的发展步伐。这场纠纷始于“杜康”系列商标侵权纠纷案。裁判文书显示,洛阳杜康控股自2011年起,发现陕西杜康关联方陕西白水杜康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未规范使用“白水杜康”商标,认为其行为侵犯了自身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于是,在2016年5月3日,洛阳杜康控股以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为由,将白水杜康公司告上法庭。在这场漫长的诉讼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经过一审、二审的审理,白水杜康公司最终败诉,并被判立即停止商标侵权行为,同时赔偿洛阳杜康控股损失1500万元。
尽管当前两家酒企的商标纠纷官司相对减少,但围绕“杜康”商标之争的宿命,依然如乌云般笼罩在白水杜康的头顶。在品牌形象方面,商标纠纷的持续发酵,使得消费者对白水杜康的品牌信任度进一步降低。消费者在面对两个杜康品牌的纷争时,往往感到困惑和迷茫,难以分辨真伪,这直接导致了白水杜康的市场份额被严重分流。对于白水杜康而言,如何妥善解决商标纠纷,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疑虑,重新赢得市场信任,成为实现品牌复兴的关键所在。当下,两家酒企在商标纠纷的影响下,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市场口碑被严重透支。在重塑品牌效应方面,双方似乎陷入了相互干扰、无从下手的困境。若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商标纠纷,白水杜康的全国化战略推进将始终面临巨大障碍,品牌发展也将愈发艰难。
03 结束语
白水杜康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从贴牌模式的兴起与隐患,到品牌形象的挣扎与重塑尝试,再到商标纠纷的漫长困扰,每一个因素都给白水杜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考验。然而,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贴牌遗留问题、品牌形象低端化困境以及商标纠纷等多方面难题,这些问题将如同积羽沉舟,逐渐侵蚀企业发展的根基。在竞争激烈的白酒市场中,每一个隐忧都可能成为阻碍其前行的绊脚石。因此,白水杜康需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效的策略,逐一攻克这些难题,其未来的发展之路依旧充满挑战,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