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快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阅读:244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203337278448146&wfr=spider&for=pc
作者: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中国商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近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表示,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额接近2800亿元,其中出口额增幅超过27%,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的价值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2021年,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排名提升至第12位,再创新高,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是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
两个转变显成效
一年以来,知识产权系统从六个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切实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发生新变化、呈现新气象,有力推动知识产权“两个转变”(从引进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快速实现。
一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全面加强。
按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全国31个省(区、市)均计划制定地方纲要或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做好新修改的专利法实施工作,制定发布《重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法》等。
三是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切实强化。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检查考核,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深化。
推进中央和地方知识产权事权划分改革并形成初步方案,2021年累计向地方通报四批次81.5万件非正常专利申请,累计打击恶意商标注册申请37.6万件。
五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和竞争稳步推进。
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取得决定性进展,推动中文成为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工作语言,参与完成RCEP自贸协定知识产权章节谈判。
六是有力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
加强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保护,完成首例外资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安全审查,加快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建设。
雷筱云表示,在知识产权工作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过程中,我国聚焦高质量发展,开展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专项整治,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向地方通报四批次81.5万件非正常专利申请,前三批次目前撤回率达到93.1%;累计打击恶意商标注册申请37.6万件。
此外,为做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部署于今年10月中旬到2022年6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行动。
助力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且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同样关系高质量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表示,一年来,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商标品牌战略和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以及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加快构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
同时,推动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列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标,代替“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的“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
严把专利、商标审查授权关,以高质量审查促进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益运用。
另外,还推动完善资助政策,全面取消对知识产权申请环节的资助,重点加大对后续转化运用、行政保护和公共服务的支持。
张志成表示,今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开展打击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专项整治。
据了解,今年8月至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赴有关地方开展了规范专利申请行为专项调研,推动政策落实和措施见效。
年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蓝天”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严厉打击无资质专利代理机构从事非正常申请行为,推进各地处罚近200家无资质代理机构,罚没款超千万元,单笔最高罚没款达到104万元。
张志成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把高质量作为新时代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主旋律、硬任务,推动地方优化专利商标资助政策,严厉打击非正常申请行为,筑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模式。
建知识产权强国
如何更好地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作出明确部署。
该纲要提出,打通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贯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各环节,是各环节之间的“连接器”,为保障知识产权全链条良性运转、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价值实现提供着重要支撑。
纲要明确,要建立数据标准、资源整合、利用高效的信息服务模式。
对此,专家认为需要在四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加强知识产权数据标准制定,增加数据资源供给,充分发挥市场在数据要素配置中的作用。
二是要处理好数据开放与数据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实现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的市场价值。
三是要推动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协调发展,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
四是要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国际知识产权数据交换,提升运用全球知识产权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和副省级城市都设立了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了101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初步形成了在华TISC网络,遴选认定了80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这些重要网点覆盖了各种类型高校和各类机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
而在市场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方面,随着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服务分工日益细化、服务链条不断延伸、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全国从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机构已超过6000家,个性化高端定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不断涌现。
(依琰)
举报/反馈